QQ交談
文章來源:《國企》雜志
文|吳甘霖 鄧小蘭
案例一:
在人們的印象中,銷售做得好的人,都是那種性格外向、能言善道、擅長與陌生人打交道的人,而且通常還能“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”,無論什么話題都能談得頭頭是道。
那么,如果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農(nóng)村孩子,性格又內(nèi)向寡言,你認為他能成為年賺100萬元的銷售高手嗎?
SOHO(中國)前銷售副總監(jiān)胡文俊就是這樣一個人。
胡文俊以前從沒做過推銷。后來,他爭取到一個機會,成了SOHO的樓盤推銷員。剛開始談客戶時,他緊張得兩手冒汗,說話結(jié)結(jié)巴巴,對客戶提出的問題一問三不知。當時有人不屑地說:“像胡文俊這樣的人能把房子賣出去,那真是撞到鬼了!”
在這種情況下,大多數(shù)人可能會想:“我已經(jīng)嘗試過了,既然還是不行,那就算了吧。也許換個工作更適合我?!钡呛目]有用這種借口來讓自己退縮。他強迫自己看著陌生人的眼睛介紹樓盤,訓練自己把話說流暢。當同事與客戶交流的時候,他就在旁邊認真聽,學習他們的銷售技巧。此外,他還買了很多關于營銷技巧的書來學習,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。因為學得太刻苦,原來1.5的視力下降到不足0.8,不得不戴上了眼鏡。
1999年,SOHO公司大批業(yè)務精英被對手挖走,胡文俊認為公司一定更愿意重用忠誠的員工,而且精英盡去正好給了自己嶄露頭角的機會,于是留了下來。果然,胡文俊很快就脫穎而出,成為公司的頂梁柱。
經(jīng)過不斷錘煉,2002年底,胡文俊的銷售額在公司排名第一。根據(jù)規(guī)定,銷售業(yè)績進入前五名的可以競選銷售副總監(jiān)。胡文俊決定試試,結(jié)果成功了。但是,一個季度后,因為他帶的銷售組業(yè)績是最后一名,胡文俊被撤了職。以往,那些和胡文俊一樣從副總監(jiān)位置上撤下來的人覺得沒面子,大多選擇了辭職。但是胡文俊想,從哪里跌倒就應該從哪里爬起來。他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又和從前一樣拼命工作,刻苦學習。到2003年最后一個季度,他又一次拿到了全公司第一名,又一次競選當上了銷售副總監(jiān)。
這一次,他運用學到的管理知識,結(jié)合自己做銷售的經(jīng)驗,潛心培養(yǎng)業(yè)務員。在他的言傳身教下,他所帶團隊的業(yè)績一直在公司名列前茅。
胡文俊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,原因就在于他勇于不斷發(fā)掘自己的潛能。從勉強自己給行人發(fā)宣傳單介紹樓盤開始,胡文俊就一直不斷磨煉和提升自己。中國有句老話:“玉不琢不成器。”我們不挖掘潛能,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能創(chuàng)造怎樣的業(yè)績。
職場體會:
職場中有很多這樣的人:一方面,他們渴望自己能夠脫穎而出,獲得迅速發(fā)展的機會;另一方面,當你真正要給他機會,讓他挑重擔子的時候,他脫口而出的就是三個字:“我不行!”
為什么會這樣?其實很簡單,一旦說“我行”就意味著必須承擔責任,必須付出努力。而說“我不行”呢?恰恰相反,自己該盡的責任可以推給別人,該付出的努力可以不用付出。這樣一來,對自己的期望沒有了,對自己的信心沒有了,對自己努力奮斗的要求也可以沒有了,就可以讓自己變得輕松、沒有負擔??梢?,“我不行”不代表你謙虛,只能說明你心虛,因為這是在給自己的逃避、偷懶行為找借口。
說“我不行”,同時也是在拒絕自己的成長。沒有一個英雄生來就是英雄,更沒有一個偉人生來就是偉人。他們之所以取得超乎一般人的成功,也許就在于他們愿意付出超乎一般人的努力。沒有試過、努力過,你憑什么斷言自己不行?
其實很多時候,我們覺得自己不行,是源于對未知的恐懼,是害怕被改變。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,但在工作中能發(fā)揮出來的往往尚不足十分之一。只要我們多一些勇氣,變“我不行”為“我能行”,挖掘潛能并不是多么困難的事。多一點勇氣就多一次嘗試,每個人都應該試著挖掘自己的潛能,那些自以為做不好的事情或許就是轉(zhuǎn)變的契機。潛能的發(fā)揮,可以讓你這棵當初看起來最不起眼的小草,有朝一日變成眾人矚目的“大樹”!
案例二:
一個大學剛畢業(yè)的女孩,被分配到一家報社,本以為自己可以一進去就當記者,但萬萬沒想到,領導讓她做的工作居然是到通聯(lián)部抄信封!
“抄信封這種工作,只要是會寫字的都能干,我大學苦讀四年難道就是為了干這種工作嗎?領導也太瞧不起人了?!?br>
換了一般人,沒準一生氣就干脆辭職不干了。
剛開始的時候,女孩也有點想不通。但她又想:既然領導這么安排,肯定有他的考慮,或許這份工作正好缺人。抱著這樣的心思,她沒有抱怨,而是認真地把領導交待的工作做好。三個月后,她一個人就能完成三個人的工作量。
她的表現(xiàn)被領導看在眼里,覺得這個女孩真不錯,別人不屑一顧的工作還能做得如此出色,如果給她更重要的位置,一定可以做得更好。于是,領導重新安排了她的工作。此后她先后擔任了文摘版、理論版和副刊的編輯。
這個把毫不起眼的工作做得與眾不同的女孩,就是央視著名主持人——王小丫。
職場體會:
經(jīng)常有人說:“我的工作太瑣碎,既體現(xiàn)不出才華,也發(fā)揮不了什么能力。”這其實是借口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:“本來事業(yè)并無大小,大事小做,大事變成小事;小事大做,則小事變成大事。”如果我們不愿意做小事,那即使處在重要的位置上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;如果我們能夠把小事做到“放光”,那即使是不起眼的工作也可以展現(xiàn)出能力,并成為發(fā)展的跳板。
可見,機會不在外面,而在自己手中。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盲目的選擇上,不如沉下心來,把手上的工作做好,哪怕是最簡單的工作。小事做到“放光”,伯樂才能發(fā)現(xiàn)你,你才能承擔大事。
達·芬奇的名作《最后的晚餐》享譽世界,但大家可能不清楚,最開始的時候,請達·芬奇畫這幅畫不過是為了給圣瑪麗亞修道院的一個飯廳做裝飾。就算是一個普通的三流畫家都可以完成這項工作,況且誰也不會期待在飯廳的墻壁上看到什么絕世佳作。然而,達·芬奇沒有看輕這項工作。他以自己一貫謹慎的態(tài)度,夜以繼日地完成了這幅作品。結(jié)果,這幅畫震驚了全世界,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圣瑪麗亞修道院因此名聲大振,默默無聞的達·芬奇也因此名垂青史。
如果當初達·芬奇以此為小事而隨便對付,那我們今天不僅看不到這幅名作,恐怕也不會在美術史上看到達·芬奇的名字了。
想證明“我是干大事的人”,就先把小事做到極致吧!(本文摘自《工作沒有任何借口》)